Sunday, 27 January 2008

Historical Legendary Cantonese Personalities 历代广东传奇伟人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to commemorate Huang Fei Hong 黃飛鴻

林子祥 - 男兒當自強


Huang Fei Hong 黃飛鴻 Martial Art Master & Physician

黃飛鴻(1847年─1924年),原名黃錫祥,字達雲,祖籍廣東西樵嶺西祿舟村,出生於廣東南海佛山,是嶺南武術宗師及名醫。香港拍的武打電影有超過一百套是以黃飛鴻為題材的,創下以同一題材拍攝最多電影的世界紀錄。
Wong Fei Hung (traditional Chinese: 黃飛鴻; simplified Chinese: 黄飞鸿; Pinyin: Huáng Fēihóng; Cantonese Yale: Wòhng Fēihùhng) (July 9, 1847–March 25, 1924) was a martial artist,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 and revolutionary who became a Chinese folk hero and the subject of numerous television series and films.

As a healer and medical doctor, Wong practiced and taught acupuncture and other fo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t 'Po Chi Lam' (寶芝林), his clinic in Fosha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where he was known for his compassion and policy of treating any patient. A museum dedicated to him was built in Foshan.

-----------------------------------------------------------------------------------
康有為 Confucian Scholar & Political Reformist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period.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長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慈禧太后稱康有为為妖人。
----------------------------------------------------------------------------------



Sun Yat Sen 孫中山
Dr. Sun Yat-sen (Traditional Chinese: 孫中山; Pinyin: Sūn Zhōngshān; or "Sun Yixian"; Pinyin: Sūn Yìxiān) (November 12, 1866 – March 12, 1925) was a Chinese revolutionary and political leader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China". Sun played an instrumental role in the eventual collapse of the Qing Dynasty in 1911. He was the first provisional president wh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was founded in 1912 and later co-founded the Kuomintang (KMT) where he served as its first leader. Sun was a uniting figure in post-Imperial China, and remains unique among 20th-century Chinese politicians for being widely revered in both Mainland China and in Taiwan.

孫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字載之,號逸仙,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國國民黨總理,亦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而其離世後此稱謂便逐漸演化成具體的尊稱孫中山先生,或直呼為孫中山。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而民間普遍稱他為「中國國父」。

-----------------------------------------------------------------------------------Music Composer 呂文成
LU, WEN-CHENG (1898 - 1981)

呂文成(1898.3.12-1981.8.22)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廣東音樂最卓越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也是廣東曲藝、粵曲的出色演唱家和革新家。他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廣東音樂的發展事業中,為廣東音樂傳播國內外,成為我國獨樹一幟、蜚聲樂壇的樂種,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呂文成先生于清朝光緒24年(1898年)3月12日,出生於廣東省中山縣,幼年隨父親到上海謀生,在銀匠店當過童工。到了十歲,才免費就讀於廣肇義學,並利用課餘時間,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活。由於他從小就酷愛我國民間音樂,常常聆聽老藝人的演奏,勤學苦練,自學成才,不到20歲,就已很有名氣。

1919年,上海成立了“中華音樂會”,該會以研究音樂、陶冶性靈、提倡美感教育、養成高尚人格為宗旨,呂文成是最早的會員之一。1925年擔任該會滬樂科幹事,同時他兼任上海精武體育會音樂部教員,還參加了由上海鐵路職工組織的“儉德儲蓄會”粵樂隊的活動,並擔任指導。

呂氏一生創作了兩百多首音樂作品,其中不少廣東音樂曲調成為百聽不厭、膾炙人口、流傳不衰的佳作。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其中有寫景抒情的《平湖秋月》、《蕉石鳴琴》、《漁歌晚唱》;有情緒輕鬆活潑向上的《青梅竹馬》、《醒獅》、《步步高》;有描寫民間故事的《銀河會》、《天女散花》、《歧山鳳》;有反映民間習俗的《二龍爭珠》、《獅子上樓臺》、《鸚鵡戲麒麟》;有反映民族覺醒精神的《恨東皇》、《齊破陣》、《泣長城》等等。他的創作,結構嚴謹,曲調清新,旋律優美流暢,委婉動聽,節奏生動活潑,熱情奔放,富有鮮明的個性和風格。

呂氏是公認的技藝高超的二胡演奏家,他進行了大膽的革新,把二胡外弦由絲弦換為鋼弦,並採用了兩腿夾持琴筒的演奏方法,成功地製成了高音二胡(簡稱高胡),在音色、音量和音域等方面作了很大的改進,並運用了二、三把位走指法和獨特的滑指法,使高胡成為廣東音樂良佳的獨奏樂器,促進了廣東音樂演奏形式的發展,因而被譽為“二胡博士”。

“一·二八事件”發生後,呂氏離開上海,到香港定居。居港期間,為香港“新月”、“和聲”、“歌林”唱片公司聘請為固定藝員,長期從事灌制廣東音樂、粵曲唱片工作和樂曲創作,並為“高亨”、“百代”、“勝利”等公司錄製唱片。據不完全統計,各大唱片公司所灌錄的,由他演奏和演唱的樂曲和粵曲,就有270多張。

1981年8月22日,呂文成先生年高體弱,積勞成疾,在香港病逝,享年八十三歲。

呂文成先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音樂,堅持走發展民族音樂的道路,既重視傳統,又大膽吸收外國音樂精華,其作品數量之多,品質之高,影響之大,在廣東音樂史上可說是空前的,不愧是我國樂壇上的一位傑出的民族音樂家,他的名字,將永遠伴隨著廣東音樂而流芳千古。



-------------------------------------------------------------------------------------


南海十三郎(1909年-1984年),真名江譽鏐,自稱江譽球,別字江楓,廣東南海縣人,是三十年代著名的年青編劇家。他是父親太史江孔殷的十三子,故藝名「南海十三郎」。 影星梅綺的叔父。

十三郎晉身梨園,效力於覺先聲劇團,為薛覺先寫下不少劇作。他恃才傲物,創作事業如日方中時,卻遭逢愛情和事業的打擊,生活潦倒,流連中環街頭,常出現在陸羽茶室。後因神智失常,被送入精神病院,晚年四處流浪,最後在青山醫院病逝。

作品有《心聲淚影》、《梨香院》、《七十二銅城》、《女兒香》、《梁紅玉》、《燕歸人未歸》、《李香君》等。
-------------------------------------------------------------------------------------


唐滌生
唐滌生(1917年6月18日-1959年9月15日),原名唐康年,廣東中山(今珠海市唐家湾)人,出生於黑龍江牡丹江市,香港著名粵劇劇作家。他能糅合文學與電影藝術,為粵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



新馬师曾 (鄧永祥)
余東泉  (余仁生)

No comments: